IM新闻
IM体育注册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 中国人保以创新助力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与实体经济血脉相连、共生共荣、同向发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不仅是推动金融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经济转型难题,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
今年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为保险行业的“头雁”,中国人保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业务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增添动能,彰显使命担当。
近日,凤凰网财经在四川多地走进了多家企业,深入了解中国人保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创新举措。
四川,作为中西部经济大省,近年来紧抓政策机遇,积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今年一季度,该省高技术产业跑出“加速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比上年全年加快6.1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人保持续深耕四川市场,以业务优势赋能当地新质生产力发展。其中,创新保险正为新能源车、低空经济等极具潜力的产业保驾护航。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约占车辆成本的40%。目前,已有200余家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在四川,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储能及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均在川投资。
人保财险成都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从需求端来看,动力电池贵、衰减快、不保值成为痛点,而对于供给端,市场有需求,但缺产品、技术难也成为堵点。
的确,在2021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中,电池衰减并不在新能源车险的保障范围内。
如何缓解新能源车主的电池容量焦虑?2024年6月,中国人保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展“基于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风险控制技术的保险应用探索”,历经半年的开发,最终为新能源车主提供有效应对动力电池容量衰减问题的解决方案。
2024年底,中国人保在成都落地了首单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容量保障保险,在约定的保险期限(1-3年)及约定的行驶公里数内,若消费者的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达到约定的衰减率,则可进行维修或更换。
业内人士认为,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类保险产品的推出,提振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信心,促进了产业链循环,也助力了交通运输的绿色转型。
得益于项目较好的落地成果,2025年,中国人保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容量保障保险在四川开展试点,未来有望向全国推广。
而在低空经济领域,保险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从研发到应用,人保的创新保险与服务持续护航。
对于无人机公司而言,科研试飞、批生产试飞是科技成果转换为市场产品的关键环节,也是风险较高的环节之一,如何用保险分担风险,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中国人保细致分析了无人机公司的各类研发试飞风险特征,匹配了相应的风险保障计划。同时,全力满足企业临时的试飞计划协调资源要求,妥善处理保险事故发生后的各项工作,为无人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为低空经济这一“未来产业”筑牢风险屏障、注入金融活水。
在实际使用环节,无人机公司也需要保险分担机身损失和第三者责任风险。对此,人保财险成都市分公司经过多次深入拜访成都市无人机产业协会及纵横股份,最终为企业定制了涵盖机身险、责任险等核心保障的全方位风险保障方案,配套全流程快速理赔服务机制,解决了无人机飞行作业中的风险保障需求。
截至2025年4月,该合作项目覆盖纵横大鹏无人机在测绘勘探、电力巡检、应急救援等多领域的作业场景,累计承保机身险及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额达3700余万元,为企业设备安全和作业安全构筑了坚实屏障。
中国人保在新兴产业保险领域的创新和拓展,不仅彰显了其专业服务能力,也是保险力量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生动实践。
除了新兴产业外,四川还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业、畜牧业、旅游业多点开花。
目前,四川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同时,四川生猪年出栏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还是全国牦牛主产区之一。
数据显示,2007-2024年,人保财险四川省分公司已累计为3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12278亿元,累计支付赔款211亿元,赔款受益农户超过3219万户/次。
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川西北高原,牦牛是万千牧民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为应对极端天气与疫病风险,国家实施政策性牦牛保险惠民政策,人保财险阿坝州分公司充分发挥保险作用,为牧民筑起了安心墙。
在承保端,中国人保的牦牛保险精准锁定高原牧业痛点,保险责任几乎涵盖所有的灾害风险。在理赔端,中国人保大力推进“耘智保”APP线上理赔,最快可实现当日赔款到账,大大提升了农牧民的满意度。
红原县安曲镇夺龙村副书记泽朗太表示,去年,夺龙村有1万多头牦牛参保了牦牛保险,老百姓只需缴纳26元/头,其余都由政府补贴。去年,村里的牦牛死了接近400头,但没几天理赔款就打进了老百姓的一卡通账户上。“过去,我们损失一头牦牛相当于四、IM体育注册五个月白干,现在有了牦牛保险,安心多了。而且人保查勘后,死亡牦牛由无害化处理公司拉走集中处理,牦牛疾病传播少了,环境卫生也更好了。牦牛保险这个政策好得很。”
红原县安曲镇藏高公司管理人员唐锐也表示:“过去,我们最怕牦牛死了,因为损失很大,现在有了牦牛保险,公司对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也充满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4年起,中国人保还将服务拓展至牦牛养殖的前端,以红原县为试点区域,重点围绕牦牛疫病防治、降低死损率等课题,与多单位合作开展风险减量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副院长,中国人保牦牛风险减量项目技术负责人史海涛表示,通过广泛深入调研,项目组确立了“牦牛冷季低成本精准补饲课题”,重点探索解决“哪些牦牛需要补饲? 哪些时间需要补饲?哪些天气需要补饲?”等核心问题。通过项目团队研发的技术方案,已建立7户示范养殖户,覆盖牦牛1200多头牦牛,实现了“两降两升”(牦牛死亡率和补饲成本降低,牦牛产业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提升)。“下一步,我们将与中国人保联合攻关,持续优化牦牛养殖风险减量技术体系,惠及更多农牧民,推动牦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史海涛说。
在四川,中国人保的服务还覆盖至巨灾保险、旅游保险、长护险、新业态职伤保障等多个领域。
比如,针对阿坝州因平均海拔高,地质条件复杂,时常发生冰雹、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人保当地机构在阿坝州委、州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发展巨灾保险,建立了涵盖“多灾因城乡居民住房巨灾保险+农房保险+巨灾指数保险”的巨灾产品体系,有效提升了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2024年,汶川县发生风灾、九寨沟县发生洪涝灾害,人保财险及时支付赔款105.93万元,帮助226户居民抵抗灾害,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职伤保障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奋斗提供了一份安心;长护险助力构建“全龄覆盖、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网,解决“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旅游保覆盖景区运营的各个环节,为员工和游客筑牢安全屏障……
在四川这片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土地上,中国人保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更为农业、牧业以及社会民生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这些举措正是保险业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生动体现,彰显了保险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人保将继续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各方的合作,探索更多创新模式,推动保险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四川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